close


2日抵達台灣的梅雨鋒面,接續幾天強降雨全台暴走,帶來嚴重的水患,也顛覆民眾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的浪漫想像。極端氣候改變了梅雨的「預購年菜單習性」,人與自然、環境、雨水相處的態度就需要再檢討。大陸之前雖有幾波大量降水,但迄未入梅,氣象預報近日可能會入梅。極端氣候在台灣造成的強降雨,也會在大陸出現,大陸應及早因應。



依以往梅雨季的氣象團購美食五股紀錄,大致發生在節氣「芒種」到「夏至」之間;綿綿細雨雖數周不斷,但總雨量長期統計不超過200毫米。對照台灣首波梅雨鋒面,北海岸半天降雨達640毫米,如此暴雨在短時間內灌下,無不成災;隔天鋒面南下,高雄玉山南麓竟然24小時降雨達1500毫米,雨勢之大不遜颱風過境,摧枯拉朽扯裂地表。梅雨不再溫柔,不但台灣如此,大陸去年也對梅雨轉型感受深刻,梅雨已成為「暴力梅」。梅雨去年在大陸創下20年遲到最久紀錄,晚至6月18日才入梅。以往梅雨季持續約3周到1個月,去年不幾天就結束,而且燒烤 台北不再是「路上行人欲斷魂」霪雨不停,而是幾波強降雨,成災後就快閃。有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,這是地球暖化導致的極端氣候。

雖然去年兩岸都察知梅雨的改變,但並未化為相應行動。今年首波梅雨強降雨四處成災,讓台灣掀起了廣泛的討論與反省,該如何與梅雨和水相處?這麼多年隨著都市化進展,工程至上的「防洪、治水」還行得通嗎?砸鉅資施工就人定勝天已顯得無知,甚至是自陷險境;人與自然之間應順應、和諧,沒有凌駕、克服的道理。兩岸文化同源,人定勝天、有土斯有財想法相若。儘管老祖宗時代人與自然相處已和諧,但隨著經濟活動興起,快速城市化發展,讓貪婪的人類企圖凌駕自然,趁枯水期「圍湖築田」,伐除山林種植經濟作物,從「有用」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。城市興起後與水的關係更為劣化,自然水系遭剝奪、圍堵、「束洪」,只剩下為人所用的排水溝渠。都市化的進展,讓水的角色更為扭曲;不在乎綿延河川對城市文明的貢獻,只消極要求不生水患,築堤束洪、截彎取直,剝奪其行、止,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遭到破壞;行經都市內的河川被引為都市排水之用,還慘遭水泥包覆,成為供人類享受的親水空間,殊不知「三面光」的水泥槽河床,將扼殺河川生態、自淨、自癒等功能,不可能提供健康的環境。台灣梅雨動輒成災,民眾應重新思考與水相處之道;因為淹水,所以要求政府以不淹水為治水目標,對嗎?兼顧極端氣候及人不與天爭、工程效果的侷限性等多元因素後,觀念應由圍堵洪水、不淹水,轉變為不怕淹水、與水共存,接著是海綿城市、韌性城市的深層的思考。台灣這樣的討論才剛起步,與荷蘭等歐陸國家已能與水友善相處,或美南易遭颶風侵襲淹水區域,發展形成的避災能力不能相提並論,但畢竟已有覺醒。簡單地講,把原屬於水的空間還給水,包括千百年形成的行水區、高低槽河床、高灘地…都是自然形成,人類不可以改變。大陸與水相處的覺醒比台灣還慢,但發自基底的反省可喜,且能量綿延不絕。上月7日洞庭湖炸掉圈湖養魚的人工圍堰,還給洞庭湖3萬餘畝湖面,湖泊屬於行水蓄水,重要性遠超過人類經濟活動;一系列的退田還湖行動,將增加湖泊調蓄江水的能量,讓洪水有空間暫留,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。大陸發自基層的覺醒,應是歷經多年防汛失敗,在思維上的改變。更根本的變化,是大陸國務院2月發布的《全國國土規畫綱要》,明確規範城市開發、水資源、河川保育的總量目標,任一開發行為都必須在國土總規畫的指導下進行,自然資源、水資源、耕地資源的保護尤為優先;此一綱要,將有效規範漫無章法的城市擴張,及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的整體環境破壞。「綠水青山,就是金山銀山」將是今後的環境觀、與自然相處的態度。極端氣候改變梅雨形態,兩岸各有深淺不一的覺醒,應匯集共同智慧,共同體悟出與水共存之道。(旺報)

年菜外帶2018竹北 燒烤




A4C3A6CB11407730
arrow
arrow

    rolandchap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